本机构研究人员

The Agency's Researchers
首页 > 社会法学人 > 本机构研究人员 > 正文

冯彦君

基本情况

 

姓名:冯彦

职称:教授

学历:博士

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本情况:

 

生于1966年,吉林省公主岭市人。

 

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6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毕业,获刑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讲师,199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起博士生导师。

 

现任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劳动法学研究 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法学会理事、吉林省政府法律顾问、吉林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小组成员、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兼职教授、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春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

 

  通讯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 吉林大学法学院(130012

  电  话:(04315166060(办)

  电子邮件: jidafxfyj@163.com   jidafyj@hotmail.com

 

 

开设课程

 

本科生:劳动法学、市场管理法、经济法原理、经济法学、合同法、经济法概论

研究生:劳动法专题、劳动法学、市场管理法、经济法原理、经济法专题、竞争法专题、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对外交流

 

199212 国际劳工标准讲习班(大连)

199410 亚太法协第四届劳动法研讨会(北京)

199505 金融法理论与实践高级理论研讨会(长春)

200110 全国第九届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厦门)

200210 全国第十届经济法理论研讨会(长沙)

200311 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北京)

200311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年会(北京)

200510 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暨劳动合同立法理论研讨会(上海)

200510 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年会暨第十三届经济法理论研讨会(南昌)

200511 中美劳动争议调解与协调处理研讨会(北京)

20061月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

20044月—20053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访问学者

 

承担课题

 

1、工资制度改革的立法取向,吉林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教师基金,1992年至1994年,已完成。

2、合同法研究,吉林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6年至1998年,已完成。

3、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关注,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200112月至200410月,进行中。

4、当代中国劳动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0110月至200312月,进行中。

5、当代中国劳动权法律保障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 200210 ,进行中。

6、经济法学课程内容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吉林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二批立项项目 2003年至2005年,已完成。

 

获奖情况

 

1、《试论我国工资立法的原则》,吉林大学,1996年,优秀奖。

2、《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法实施的关键》,吉林大学,1996年,优秀奖。

3、《经济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吉林大学,1997年,校级二等奖。

4、《劳动法学》,长春市政府,2001年,著作三等奖。

5、《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和变迁》,吉林省政府,论文三等奖。

6 《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中国劳动法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7、《劳动法学》,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优秀工具书,一等奖。

 

学术观点 

 

1、劳动法是保护人权之法,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的理念。

2、我国反垄断法的重心应该定位在反行为垄断和行政垄断。

3、经济法的本质应该是确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与权限。

4、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属性的社会法范畴的法律机制。

5、我国《劳动法》第31条款规定有重大缺陷,应该完善。

6、劳动法与民法有着紧密的渊源关系,但并不防碍两个法律部门的独立发展;劳动法对民法乃至整个法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7、劳动权是劳动法学的基本范畴,是社会权属性与自由权属性兼而有之的权利类型。

8、中国加入WTO,有助于塑造有限政府的角色而不是否定政府的作用。因而其有助于中国经济法的现代转型而不是宣判了经济法的死刑。

 

主要著作

 

专著:

1、《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1月版。

主编:

1、《市场管理法学》(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3月版。

2、《经济法新论》(修订版、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6月版。

参编:

1、《中国当代合同法论》(撰稿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10月版。

2、《经济法原理》(撰稿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1月版

3、《经济法新论》(撰稿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9月版

4、《经济法原理》(修订版、撰稿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8月版

 

主要论文

 

1、《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点评》,《当代法学》,1994年第3期。

2、《试论我国工资立法的原则》,《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高教文科学报摘摘要、获奖。

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权的特点与内容结构》,《法律科学》,1994年第6期。

4、《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5、《经济合同的无权代理与滥用代理权》,《法学杂志》,1995年第1期。

6、《略论财产保险合同的法律特征》,《经济法制》,1995年第2期。

7、《劳动关系契约化:劳动法实施的关键》,《光明日报》,19951128

8、《市场主体的经济法义务》,《经济与法》,1995年第2期,获奖。

9、《关于中国人民人行法的法学思考》,《吉林金融研究》,1995年第6期。

10、《略论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与保障机制》,《长春城市金融》,1996年第1期。

11、《反垄断法论纲——兼论我国制定反垄断法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综述”引用。

12、《公司减资与债权人利益保护初探》,《法学杂志》,1996年第3期。    

13、《论法律权威》,《长白论丛》,1997年第1期。

14、《减刑、假释的法定程序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5、《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6、《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1期。

17、《论劳动者录用优先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18、《世纪之交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五年回顾与展望》,《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1期。

19、《强迫职工劳动罪若干问题探讨》,《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2期。

20、《从九五到十五: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当代法学》,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1、《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若干问题探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高教文科学报摘摘要摘录。

22、《民法与劳动法:制度的发展与变迁》,《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8期转载。

23、《信用:契约法的伦理基础》,《法制天地》,2002年第1期。

24、《强化合同担保机制》,《吉林日报》,2002221

25、《契约自由与反垄断规制》,《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6、《我国劳动法中应增设竞业禁止条款》,《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3期转载。 

27、《市场信用机制的法律建构与保障》,《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10月版。

28、《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成就与未来趋向》,《经济法理论与实务热点问题探讨》(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12月版。

29、《劳动权论略》,《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转载。

30、《市场信用的法律求索——以经济法、民商法为视角》,《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6月版。

31、《强化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新视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4期。

32、《劳动权的双重属性:社会权属性与自由权属性》,《中国劳动保障报》(理论版), 200423

33、《劳动权的多重意蕴》,《当代法学》,2004年第2期。

34、《跨国并购的反垄断法规制,《经济法学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月版。  

35、《WTO:有限政府与现代经济法》,《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论点摘编。

36、《公司分立与劳动权保障——我国应确立劳动契约承继制度》,《法学家》,2005年第5期。

37、《正确认识竞业禁止制度》,《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

38、《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问题论纲》,《当代法学》,2005年第4期。

39、《经济转型期中国反垄断立法的挑战与抉择——以垄断力的认定为核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

40、《〈经济法学〉课程内容体系的反思与重构》,《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2期。

41、《口头劳动合同法律效力与事实劳动关系法律效果》,《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

 

治学格言: 世界万般,读书上品

 

 

原载于吉林大学法学院网站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