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刘俊,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学术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灵活性、非标准性的特征。灵活就业人数的激增、互联网平台用工形式的多样化导致新型用工形式的劳动关系认定、社会保险等问题日益凸显。它与传统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欠薪、过度劳动、职业安全卫生风险等问题相互交织,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对劳动关系治理的难度,同时也对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调整方式带来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对我国劳动法基础理论、具体制度的研究。
劳动法自从民法中分离出来一直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宗旨,并基于此对劳动者的权利进行倾斜性配置,以矫正劳资双方之间的实质性不平等。我国自199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以来,为劳动者配置了诸多劳动权。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为保护劳动者权益对劳动关系的规制力度不断加强。虽然基于《劳动法》的宗旨,当劳动权与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权之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护劳动权。但是劳动关系毕竟是属于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社会关系的一种。配置的劳动权过多,是否会导致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治之间的失衡?有没有更优化的劳动权配置方式?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追溯劳动法权利配置的原因,探讨现有劳动法权利配置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劳动法权利配置应考量的因素等。这些问题的探究对推动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优化劳动关系治理模式,为立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对权利配置优化问题进行研究,但主要是集中在法理学、经济法学、法律经济学等领域。对劳动法领域权利配置问题的研究,学者主要关注的是部分权利配置的问题,如对《劳动合同法》中的解雇保护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权利配置优化降低雇主解雇过程中的摩擦成本和交易成本。现有研究缺少对于劳动法领域权利配置问题整体性和宏观性的研究。在我国探讨编撰劳动法典的背景下,如何结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对劳动法权利配置问题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吕惠琴博士完成了《劳动法领域权利配置的优化》一书,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资助于2020年12月在中国工人出版社顺利出版。
在研究视角上,该书作者试图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劳动法权利配置的问题,抛弃了传统的单纯从社会法视角的理论研究路线,以期从如何降低劳资双方交易成本的角度提出劳动法权利配置的优化路径。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用过度的权利倾斜性配置替代劳资双方的合约机制,产生了一系列立法者无法预见的效应及社会不良后果。就我国《劳动法》而言,《劳动法》在哪些方面权利配置存在问题,这些权利配置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劳动法》的权利配置如何考虑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治之间的均衡,以实现动态的和谐?作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劳动法》的具体制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丰富了既有的理论体系。
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本书作者没有单纯地采用法教义学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了法律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劳动法领域的权利配置问题提出质疑。我国《劳动法》在“权利本位”的学术主张下,围绕劳动者利益配置的权利会不会因权利泛化导致权利配置的目标和实效相背离?作者在论述我国劳动法权利配置存在的问题时,主要指出集体性权利配置不足、主体间实体性权利配置不均衡、信息性权利配置未被重视和程序性权利配置不科学四个方面的问题。虽然学界有学者指出我国《劳动法》存在对雇主和雇员分层不够的问题,但是没有过多地研究哪些权利和义务在雇主和雇员之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作者指出我国《劳动法》对个体劳动关系的规制比较发达,对集体劳动关系的规制较弱符合立法现状。作者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了我国对“劳工三权”即团结权、集体协商权、集体争议权的配置存在的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就信息性权利而言,当下信息社会虽然很发达,劳动者能获取用人单位的信息渠道很多,但是现有法律对劳动者信息性权利的保护主要局限于缔约阶段,没有关注到劳动关系的整个运行过程的不足。作者从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探讨了劳动者面临的信息障碍及信息性权利配置缺失所表现的几个方面有一定的突破。一般谈到程序性权利,关注的都是司法程序中的相关问题。但是作者关注的是在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用人单位行使解雇权、劳动关系变动、以及集体协商中法律应该配置哪些程序性权利。在司法程序中,劳动者的程序性权利固然重要,但对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程序问题的关注则有助于促进劳资双方通过法律程序所搭建的平台加强沟通,促进劳资矛盾和纠纷的提前解决。该视角对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从现有劳动法权利配置存在的问题出发,作者发现“正式法万能”、“所有劳资关系资强劳弱”、“实体法优于程序法”的三个理论假设,是造成现有劳动法制度权利配置存在问题的根源。“所有劳资关系资强劳弱”的理论假设已被很多学者认识,加强主体之间的分层来解决该问题已经被很多学者所认同。作者提出除主体之间应该分层,对于劳动权的保护程度也应该进行区别对待。另外两个理论假设现有法学界甚少有学者关注和表达,作者的关注和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其理论素养和知识面广度。作者在优化路径方面针对前面提出的权利配置问题、结合问题根源、考量因素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综上,鉴于本书作者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该书籍的出版对于我国劳动法制度的完善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公平与效率、管制与自治均衡的度如何把握,在哪些权利配置方面应更加注重效率,哪些权利配置方面应更注重公平,哪些方面的权利配置应该加强管制,哪些方面的权利配置应该更多地由劳资双方自治,作者的论述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现有的权利配置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方面来进行分析,如何能证明现有的劳动法权利配置成本过高、效益不太好或许还需要更多的数据和实证资料的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社会法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方志祺
审核编辑:周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