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机构研究人员

The Agency's Researchers
首页 > 社会法学人 > 本机构研究人员 > 正文

侯玲玲

基本情况

 

姓名:侯玲玲

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侯玲玲,女,1975生,湖北省武汉市人,现工作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社会法教研室。

 

教育背景

 

  1993—1997年,就读于原中南政法学院经济法系,获学士学位。

  1997—2000年,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法和劳动法。

  199810月,参加全国经济法学教师师资培训。

  199911月,参加全国劳动仲裁员培训。

  20039月—2006 湖南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贸易和经济法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获博士学位。

  20047月,参加劳动法暑假培训班(北京大学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合办),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结业证书。

 

工作经历

 

     19977月-20028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原中南政法学院),助教。

     20029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系社会法教研室,讲师。

 

资格和社会兼职

 

  1999年,获律师资格证。

  2003年,获教师资格证。

  2004年,被聘为湖北省总工会法律顾问组顾问。

  2006年,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会理事。

 

承担主要科研项目

 

1  2001年-2003年,教育部的“职工再就业法律制度研究“项目,负担其中职工再就业的市场规制法对策研究部分,完成项目报告《职工再就业的市场规制法对策研究》。项目参加者。

2  2004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促进就业法”项目,分担《促进就业法》的论证报告,完成项目报告《制定<就业促进法>若干问题研究》。项目参加者。

3  2004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与美国劳动部联合项目“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项目,负担国内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学术成果收集,完成项目报告《劳动争议处理若干主要问题的简要介绍》。项目参加者。

4  2005年,国务院法制办委托课题《劳动合同法草案研究》,负责劳动合同中“工资”“劳动报酬”子课题研究,完成项目报告《<劳动合同法(草案)>中工资定义及构成部分研究报告》。子课题负责人。

5  200512月-200612月,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项目。项目参加者

6  20056月-200712月,参与上海法学会项目“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研究”。项目参加者。

 

编写书目

 

1、副主编:《劳动法学》(21世纪法学创新教材),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第7101920章。

2、参编:《合同法法理与适用重述》,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撰写第6章。

3、参编:《新合同法原理与案例评析》,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撰写第1014

4、参编:《劳动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撰写第891011121314章。

5、参编:《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第7章第1节。

6、参编:《劳动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撰写第1920章。

7、参编:《劳动法(习题集)》,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撰写12345678910章。

 

发表论文

 

1、《试论公民环境权》,载于《江汉论坛》1999年第9期。独撰

2、《论民事权利行为》,载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6卷。第二作者

3、《民事诉讼法适应劳动诉讼的立法建议》,载于《中国劳动》,2001年第6期。(转载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编:《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手册》第6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作者

4  《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模式选择》,载于《中国劳动》,2002年第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劳动关系与劳动经济》2003年第2期。转载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编:《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手册》第6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作者

5  《点评地方法规亮点  建言劳动合同立法》,载于《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923。第二作者

6  《社会保险费缴费不实案的法律分析》,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第一作者。

7、《劳动关系双层运行的法律思考——以我国的劳动派遣实践为例》,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4年第7期。第二作者

8、《我国制定<就业促进法>的若干问题初探》,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7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第二作者

9  《医院护工纠纷案的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5期。第一作者

10、《独家销售协议的若干问题研究》,《岳麓法学评论》(第六卷)。第一作者

11、《政府采购公益诉讼若干问题探讨》,载于王全兴主编:《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作者

12、《浅论如何界定劳动争议受案范围》,载于《中国劳动》2004年第12期。第二作者

13、《制定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地方劳动合同立法的比较研究》,载于《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下卷);《法学》2005年第2期。转载于《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6期;作为《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问题(三)》,被收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行政法室编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参考》中作为立法参考资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31号版,第113页-119页。第二作者。

14、《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劳动者地位和劳动法保护》,载于“The Legal Policy Problem after 2002 World-Cup(korea ,ISSN1598-527X).第二作者。

15、《实行不定时工时制要履行申报手续》,《中国劳动》2005年第6期。独撰

16、《我国劳动争议处理若干问题研究述评》,《劳动法论丛》(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2月版。第一作者。

17、《雇主赔偿责任与第三人赔偿责任的关系》,《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第二作者。

18,《“末位淘汰”应当科学和合法》,工人日报20051212版。第一作者

19、《事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义重构》,《中国劳动》2006年第1期。第二作者。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 劳动法》2006年第5期索引。

20、《劳动法上劳动者概念之研究》,《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 劳动法》2006年第5期索引。人大复印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3期观点转载。

21、《劳动合同特殊性研究》,《法学》2006年第1期。独撰

22、《我国劳动派遣的负面作用及其立法对策》,载于《人才派遣理论规范与实务》,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二作者。

23、《中瑞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比较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独撰

24、《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劳动者地位和劳动法保护》,《当代法学》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

25、《开除与惩戒性解除劳动合同的选择》,《中国劳动》2006年第8期。第二作者。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