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机构研究人员

The Agency's Researchers
首页 > 社会法学人 > 本机构研究人员 > 正文

叶静漪

基本情况

 

 

姓名:叶静漪

职称:教授

学历:硕士

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

 

 

 

基本情况:

叶静漪,女,现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副所长。主要讲授《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等课程。

 

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外妇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专家组成员、北京打工妹之家维权小组专家、北京市妇女法律援助中心顾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授等。

 

学历:

19819-19857月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

19899-19937月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19979月至今 在职攻读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专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向博士学位(正在申请学位)

199811-19992月,在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工作系,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论文:

1.《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架构》(1998《劳动法学通讯》第二期)

2.《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综述》(1998《中外法学》第六期)

3.《中国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19996月香港浸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4.《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劳动合同立法》(《工人日报》200139

5.《社会保障权初论》(《北京市法学会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分会2001年年会论文选》)

6.《中国高校法律援助理论与实践》(200112月日本东京《环太平洋法律援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7.《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立法进程、改革现状和立法思考》(《北大法学文存》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劳动权保护》(20039月南京大学《〈劳动法〉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

 

著作:

1.《经济法学教程》,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编委,主要作者);

2.《合同法通论》,刘瑞复主编,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作者);

3.《北京市涉外经济法律问题研究》,甘培忠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

4.《现代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贾俊玲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副主编,主要作者);

5.《就业政策与权益保障》,亚洲专讯资料研究中心、香港社会保障学会编,1999年版(作者);

6.《工伤保险改革与实践》,葛曼主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0年版(作者);

7.《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编,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版(作者);

8.《21世纪亚太地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发展趋势》贾俊玲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编委,作者);

9.《劳动法学》,贾俊玲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作者);

10.《劳动法学》贾俊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副主编,主要作者);

11.编写有关《劳动法学》、《经济法概论》等“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试指南与复习指导书”多本。

 

主要社会活动:

  曾经参与国际劳工组织与中国劳动部合作研究项目“中国社会保险法适用范围”课题研究(1994年完成);

  1996年参与“北京市社会保障立法课题研究”(本课题获得“北京市经济法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

  19996月应邀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处做“当代中国劳动关系与劳动立法”专题讲座;

  2000年参与《当代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在中国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中英合作项目,主持《妇女的劳动权益》子项目;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评估活动:(1199912月荷兰国际合作与发展组织(NOVIB)援助复旦大学“上海妇女劳动权益保障”项目评估;(220004月至8月瑞典国际合作组织(SIDA)援助“中国北京等九个城市水处理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

  20023月至20033月,参与湖北省妇联“保护妇女劳动权益法律援助国际合作项目”专家指导;

  20035月至今,主持北京市法学会“失业、单亲、特困妇女就业需求及就业状况”研究课题;

接受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经济半小时》、《法制播报》等栏目和《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妇女》、《民主与法制》等报刊杂志邀请评析案例,解答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问题。

 

 

原载于北京大学法学院网站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