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作为世界上庞大的经济体之一,正经历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化改革,这个进程在入世之后步伐明显加快。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开放态势已不可逆转,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民主政治进步的契机不断出现,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利益矛盾也愈益凸现和复杂化,其中尤为深刻地反映在劳动关系领域内,由此带来的大量职工权益保障问题使工会面临严峻挑战。
一、 劳动关系领域中的焦点问题
工会面对的挑战首先来自就业。一方面,在目前我国 13 亿人口中有近 7.4 亿从业人员分布在城乡领域,其中城镇从业人员约 2.5 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近 1 亿,并且在今后几年内农村仍将有 1.5 亿富余劳动者跨地区流动就业。如此庞大的劳动力总量供给形成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承载的巨大就业压力。另一方面, 2004 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仍将保持在 1000 万人左右,加之 2003 年尚未实现再就业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300 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800 万以及今年内国有和集体企业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及 280 万高等学校学生临近毕业,因此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此外,各级政府所属公共事业单位(如科、教、文、卫)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将提上日程,这意味着国有事业单位逾百万计的冗员将陆续离岗分流,因此从总体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已成定势。
在上述宏观就业状况的背景下,职工权益保障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1 )部分国有和集体企业在改制中剥离出的下岗失业职工生活陷入困境,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尤其在一些改制力度较大的国企集中区域以及部分 “ 资源型 ” 城市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十分艰难;( 2 )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拖欠现象及社会保险缺失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话题;( 3 )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个私、民营企业及部分外资企业,工人工资给付低廉,劳动条件恶劣,工时冗长,工伤事故频发,规避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规范,甚至非法用工或随意裁员;( 4 )在前述情形影响下,劳动争议增幅总量逐年攀升,突发事件加剧,已构成危及社会政局稳定的潜在隐患;( 5 )一些地区企业职工赖以生存的周边生态资源环境恶化,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等等。
整体上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与开放的战略,正在加速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朝流,同时由于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巨大容量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价位优势,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竞相进入并拉动国内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外资及竞争与风险机制的引入不断推进国内企业产权制度的重构(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企业之间的重组与并购,并不断培育和涌现出一批有竞争潜力或拥有高新技术优势的企业,但是综观全局,在目前数百万家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量中,除部分外向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一些步入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骨干企业外,占据多数的仍为经营粗放、产品技术含量或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由于这些企业成为当前我国容纳就业的主要领域,因该领域内劳动关系当中暴露出的问题令人关注。
二、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
2003 年中国工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基于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职工队伍状况的分析,在总结以往工作进展及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未来五年工会工作的目标任务。按照这一目标任务, 2004 年我国工会的工作重点用八个字概括,即 “ 组织起来,切实维权 ” 。
一方面,继续加快在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工会组建步伐。现实表明,在目前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总量不断增长的态势下,工会组建仍显滞后。例如截至 2003 年 6 月底,仅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数已达 270 万户,从业人员 3562 万人(《 200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 311 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但其中尚有 201 万户未建立基层工会或未覆盖到工会组织中,涉及职工约 1500 万。因此推进工会在各类非公有制企业乃至非正规就业领域中的组建步伐,任务依然艰巨。加快工会组建步伐的战略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将游离于工会之外的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其中包括总量不断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这无疑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免受资本侵害的先决条件,也是工会组织得以扩展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层面,构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所涉及的社会深层次问题,实质是要回答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愈益复杂的变化所带来的劳动者就业、工资分配、劳动条件、劳动标准、民主管理、社会保险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无不涉及上述命题。为此,工会应对市场化改革挑战的着力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 1 )通过源头参与推进劳动立法和工会立法,其重要的组织渠道是健全完善业已运作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2 )协助政府推动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并对困难职工进行帮扶;( 3 )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制度;( 4 )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5 )参与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法律监督;( 6 )对全球化过程中社会责任问题重新审视,诸如国际劳工标准以及 SA8000 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等。
三、 工会自身改革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实现工会既定的目标任务,工会自身改革迫在眉睫,其改革的重心应当着力实现工会组织的自主性、代表性、民主化和整体凝聚力。简言之,工会的自主性即在遵循国家采取 “ 增量式 ” 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战略和把握本国国情的前提下,依照法律赋予工会的基本职责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工会的代表性即从职工(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受雇职工)群众的基本要求出发,同各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工会的民主化即建立和开通能够表达与反映广大会员及基层组织心声的进言渠道及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与监督工会干部的机制;工会的凝聚力即通过基层工会组建的外延扩展和加强产业或行业工会,使亿万职工形成有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