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成果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是劳动关系建立的基础。三十年来,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劳动用工制度也从国家统包统配转变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向选择,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这使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从事劳动法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近年来,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持续而热烈,不仅在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直接推动了劳动合同立法,促成了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
近年来,关于劳动合同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董保华主编的《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姜颖著《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常凯主编《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2007),周长征主编《劳务派遣的发展与法律规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林嘉主编的《劳动法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张荣芳著《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冯涛著《劳动合同法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郑尚元著《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董保华,杨杰主编《劳动合同法的软着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与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此外,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中有关劳动合同的论文数量非常多,在劳动法各项制度的研究中占第一位。
近年来,劳动法的专家学者还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有关劳动合同立法的研究课题,如常凯教授主持了国务院法制办《劳动合同法立法研究》课题,有近十位北京学者参加了课题研究,向立法机关提出了多项立法建议。如杨汉平教授主持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劳动合同法研究》的课题,这一课题成员主要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的专家教授组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参与劳动合同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述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合同法的方方面面,针对劳动合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劳动合同法的性质及立法目的。
2.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3.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及规范
4.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意义及适用
5.违约金条款的应用及限制
6.试用期的规范
7.保密协议及竞业限制的规定
8.劳动合同的变更
9.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0.经济补偿金与赔偿金的性质
11.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
12.劳务派遣用工的性质及规范
13.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14.违反劳动合同及违法劳动合同法的责任
二、展望(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建议、对未来的展望)
虽然对于劳动合同制度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 对劳动合同法还缺乏在理论上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劳动合同法与合同法在理论上和制度上的区别,以及相互吸收和借鉴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
2.对劳动合同立法在国外发展研究还比较欠缺,特别是近年来的最新发展。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者的研究多是在理论上的探讨,对实践的研究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的实证性研究还比较缺乏。
建议:《劳动合同法》自颁布实施以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劳动合同法》的争论也愈演愈烈。这需要劳动法学者从理论上回答劳动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法律规范与用人单位自主管理之间的关系,保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建议学者今后加强理论上的系统研究,结合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并借鉴其他国家最新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劳动合同法的实证性研究,特别关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对经济和企业用工的实际影响。
展望: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于推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相信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必将更加深入,由此也将进一步推进劳动合同法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