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诚(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社会法研究所所长)
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使金融泡沫掩盖下的经济失衡问题暴露无遗,并引起全球性经济衰退。如不对症下药,经济衰退将长期持续。
从根本上来说,此次全球经济危机是多年来国际社会市场原教旨主义(新自由主义的原教旨派别)盛行、放松法律规制的恶果——除了金融法之外,主要是社会法,即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换句话说,主要是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削弱和立法滞后造成的。劳动法的缺陷造成低工资,使作为消费者主体的普通劳动者无钱消费、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保障法的缺陷造成储蓄过度,使作为消费者主体的普通劳动者有钱不敢消费、消费滞后。两者结合,造成生产严重过剩、消费严重不足。这一问题迟迟没有被发现的原因在于,正在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出口的方式掩盖了生产过剩、消费不足;而发达国家通过金融泡沫掩盖了消费能力不足,并且超前消费。我国表面上与美国相反(中国是债权国、美国是债务国),但实质上却相同,都存在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只不过我国是消费能力不足与消费滞后并存,以消费滞后为特色;美国是消费能力不足与消费超前并存,以消费超前为特色。美国主要是泡沫掩盖了危机,我国主要是出口掩盖了危机。因此,正确目标是实现供求平衡。根本措施是,通过强化劳动立法,解决分配不公造成的生产过剩、消费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强化社会保障立法,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从而解决消费滞后(不敢消费)问题。
就劳动法而言,多年来,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各国为了增强竞争力,都相继放松了劳动标准。许多国家的劳动法都出现了对劳方不利的倾向。发达国家的政府为留住本国资本,通过立法放松管制、压制工会的实力,给资本以最大的自由和最优惠的待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吸引外资,通过立法扩大资方权利、增加劳方义务,并且消极进行劳动执法。
例如,美国撤销了对货运业的管制,以市场调节取代法律调节。法国流产的《初次雇佣合同法》也是管制的放松,即降低劳动基准。劳动基准立法方面放松规制、集体谈判方面工会不断退让的趋势,导致了工资的“探底运动”,从而造成分配的严重失衡。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从1990年起,工资就开始停止增长。经济快速增长,而工资却停滞不前。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增大、工资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基尼系数所反映出来的收入差距,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基尼系数2000年为0.4089,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到2007年则增长到0.48。在职工工资增长方面则与之相反,长期处于较低状态。据统计,1978年-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68.45倍,年均实际增长9.8%;而职工平均工资只增长了40倍,年均实际增长6.9%。并且,职工平均工资包括了高速增长的天价的高管工资,却不包括占职工人数约一半的农民工工资。国际劳工组织报告也指出,高劳动生产率却并没有体现在工资水平的增长上,这表明职工没有充分分享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成果。由于工资增长缓慢,造成我国消费长期低迷不振。这与世界银行2008年2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结论相同。世行认为,造成我国消费长期低迷的原因并不是公民的高储蓄,而是工资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职工工资水平在经济指标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可见,经济增长与工资增长差距正在日益拉大。低工资导致了消费能力不足,从而造成经济失衡、生产过剩。
就社会保障法而言,由于许多国家把社会保障作为负担,导致社会保障立法削弱或滞后。如英国削减社会福利,美国至今没有强制性医疗保险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了过度储蓄、消费滞后,成为消费不足、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
总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削弱或立法滞后,导致供求失衡、生产过剩(消费不足);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无限发展,造成了虚假的经济繁荣(经济泡沫),掩盖了生产过剩(消费不足)。我国经济虽然还没有出现美国那样的危机,但困难已经开始显现。因此,应该对症下药。根本措施是解决供求平衡问题,即分配不公造成的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增加工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的危机问题。
所幸的是,在国内,我国《社会保险法(草案)》已经经过二审;在国际,美国强化劳动者保护的《雇员自由选择法》已于不久前实施,澳大利亚强化劳动者保护的立法也将于近期通过……
希望在前。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