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书屋

首页 > 法律书屋 > 理论书屋 > 正文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

来源:王昌硕
3259
2006/9/24

王昌硕

 

书名: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

作者: 王昌硕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字数: 487 千字 

定价: 30.00

出版日期: 20057

 

  

前言:

当今世界各国,即使是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国家,也存在弱势群体,存在着表面平等、实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为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各国普遍用劳动法、社会保障法来调整这种表面平等而实质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以实现社会平等与和谐。

 

20053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劳动法归根到底是保护弱势劳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的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维系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是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和实现社会公平、和谐的调节器。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法律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保障。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同属于社会法范畴的两个独立法律部门。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独立法律学科。为便于学习,将本书定名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立项之一,由中国政法大学王昌硕教授主编。长期以来,我国劳动法学的教材建设落后于教学,开设社会保障法学课程的高校极少。作为高等院校法学学科体系中一门重要课程,本项目将使课程讲授更加丰富、具体和实用,教学工作也有了相应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改革。当然,这仅是一种尝试,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材立项的社会背景和与同类教材不同。我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和理事国,并且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建设将逐步与国际规则接轨,国外先进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思想和制度将逐步影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进程,催化我国劳动和社会法治建设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本项目在此背景下立项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常的《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业务范围作为分析研究视角,没有突出保护弱者的主旨和社会法的本质及特征。本教材突出保护弱者的主旨,并从社会法弱势群体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的视角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本质和内容。注意避开国内同类教材架构的行政化色彩,尽量贴近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的调整。《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力求精益求精,努力做到观点前瞻、理论性强、知识面广、材料详实、体系创新、可操作性强。但由于时间和水平限制,缺点与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学校本科生,也可供研究生、教学人员、劳动保障行政人员、工会工作者参考以及广大劳动者自学。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郑尚元(第一、二章)、中国政法大学讲师扈春海(第三、五、六、七章)、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彩宵(第四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昌硕(第八、十、十八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庆唐(第八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研究员李怀康(第九章)、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黎建飞(第十一、十二、十九章)、中国政法大学讲师孙强(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二十章)。全书由王昌硕修改定稿。

 

对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大力支持本书出版以及编辑汪萧萧先生的辛勤劳动,深表感谢。

 

 

                           王昌硕

                           20053 

 

 

目录:

第一编 劳动法历史与基础理论

  

第一章 劳动法学总论(3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3

  第二节 劳动法的体系及特征(7

  第三节 劳动法律渊源(11

  第四节 劳动法的地位(12

  

第二章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0

  第一节 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20

  第二节 劳动法产生的法律基础(22

  第三节 国外劳动法的发展与现状(23

  第四节 中国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27

  

第三章 劳动法律关系(35

  第一节 劳动法律关系概述(35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37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43

  第四节 附随劳动法律关系(45

  

第四章 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工立法(48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48

  第二节 国际劳工立法(51

  

第五章 集体谈判与集体协议(59

  第一节 集体谈判制度(59

  第二节 集体协议概述(63

  第三节 集体协议的订立(66

  第四节 集体协议的变更、解除和终止(69

  第五节 产业行为制度(69

  第六节 不当劳动行为矫正(72

  

第六章 劳动合同(78

  第一节 劳动合同概述(78

  第二节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形式(83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订立(86

  第四节 劳动合同的效力(87

  第五节 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和终止(90

  第六节 劳动合同的解除(92

  第七节 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95

  

第七章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制度(100

  第一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概述(100

  第二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的制定程序(102

  第三节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章的效力(104

  

第八章 就业权利保障(108

  第一节 就业权利与就业保障立法(108

  第二节 劳动就业的概念、方针、原则和途径(112

  第三节 就业服务体系(121

  

第九章 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127

  第一节 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概述(127

  第二节 我国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的发展(138

  第三节 我国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法制建设(141

  

第十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45

  第一节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概述(145

  第二节 工时制度(150

  第三节 限制加班加点制度(154

  第四节 休息休假制度(156

  

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159

  第一节 劳动安全卫生概述(159

  第二节 劳动安全卫生法的方针、责任原则和内容(163

  第三节 女职工特殊保护(174

  第四节 未成年工特殊保护(179

  

第十二章 劳动报酬(185

  第一节 劳动报酬的概念和法律原则(185

  第二节 确定工资分配的因素和方式(189

  第三节 最低工资制度(192

  第四节 工资支付保障(196

 

第二编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理论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法理论基础(203

  第一节 社会保障法概述(203

  第二节 多元化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209

  第三节 社会保障法的历史演进(212

  

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220

  第一节 社会保险法概述(220

  第二节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224

  第三节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236

  第四节 生育保险法律制度(245

  第五节 工伤保险法律制度(250

  第六节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259

  

第十五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266

  第一节 社会救助与社会救助法概述(266

  第二节 具体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271

  

第十六章 社会福利法律制度(287

  第一节 社会福利概述(287

  第二节 公共福利制度(290

  第三节 职业福利制度(293

  第四节 专门福利制度(294

  

第十七章 社会优抚法律制度(300

  第一节 概述(300

  第二节 优待制度(302

  第三节 抚恤制度(305

  第四节 安置制度(308

 

第三编 劳动社会保障行政执法与监督

  

第十八章 劳动争议处理(315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概述(315

  第二节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321

  第三节 劳动争议处理程序(322

  

第十九章 劳动保障行政执法与监察(331

  第一节 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概述(331

  第二节 劳动保障监察的含义与立法(333

  第三节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法律制度(337

  第四节 我国劳动保障监察的行政处罚(341

  

第二十章 劳动保障法律责任(345

  第一节 劳动保障法律责任概述(345

  第二节 具体劳动保障法律责任(347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