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遐
书名: 劳动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材)
作者: 石美遐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字数: 350 千字
定价: ¥27.00
出版日期: 2005年2月
内容简介:
按照传统的表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中,劳动法一直是我国法学教育中的一门学科。但由于劳动法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而且还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有很多的交叉。从劳动法学研究的很多内容可以看出,劳动法学既包括法学理论,还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同时,劳动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法律环境,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也有较多的交叉。因此,劳动法学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多个专业的必修教材之一。这些专业包括: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等。
鉴于我国高校目前劳动法教学和研究的一般需要,我们为此书设计了七章内容,主要介绍劳动法基本理论、劳动法产生条件和历史梗概、劳动关系调整法、职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察、法律责任等内容。这七章的内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劳动法教学的基本内容,又反映了近年来劳动法学研究领域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同时,也考虑到国际劳动法学的前沿研究动向。该书的适用范围,除高校劳动法律、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学科的教学外,也是相关研究领域、实际工作领域的一本前沿参考书。
序言:
自标志着中国劳动体制改革发轫的1986年劳动合同制度全面推行,至今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历程。这期间,我国的劳动力配置制度、劳动关系体系、劳动者的激励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单位制度、身份制度、粮食关系制度等逐步瓦解消融,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制度体系逐渐建立。在劳动力市场建设进程中,市场主体自主选择权的加强和激励模式变革(带来的配置效率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增加)为整体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物质支撑。
同时,我们也发现,与其他产品和要素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和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化进程中,劳动者在获取择业自主权的同时,也承受着市场所必然带来的风险和压力,从而经历了环境上、经济上、心理上多方面的变化历程。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规范化和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好地配置人力资源,对劳动者有效地激励,并使劳动者适应市场,我们需要以劳动学科体系为理论基础的各方面的队伍做大量的工作。
针对劳动者的工作体现在三个大方面,或者说,劳动学科体系的实践层面可以分化为三大系列的任务:企业通过吸纳、激励、使用劳动者,促进自身的发展,政府和社会促进劳动者在适当的规则中开展市场性平等竞争,规范企业行为,并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调节劳动者的适应性;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加以保障,并帮助劳动者抵御风险。这就如同组织一场运动会,不但要有科学可行的游戏规则和公正的裁判,还要有对运动员足够的激励,以及有扶助受伤者、调解纠纷的人员和制度。
对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言,这三方面的工作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越物质资源、金融资源而成为核心资源,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才争夺日趋激烈,这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企业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要求社会保障在降低劳动力市场风险,保护弱势群体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劳动力市场上还要有专业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来帮助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发挥潜能,调整关系或预防因人与人或人与环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剂和劳动力市场顺利运行的润滑剂。
然而,这三个方面目前都面临着人员数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因而,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各市场化进程的和谐发展,需要人数众多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我们以劳动学科体系为中心的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大学本科(部分教材也适用于研究生)教学的三个系列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系列、社会工作系列的教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和策划,终于能够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
希望这三套系列教材能为我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工作等专业以及相关专业方向的发展,能为上述专业领域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能为我国劳动科学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真诚欢迎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
编委会主任 文魁
前言:
从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到今天,劳动法学在世界上已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劳动法学传入了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劳动法学一直是我国法学教育、特别是劳动经济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现在,它也成为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我国的劳动法学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法学界却一直是一门比较弱的学科。这一点与其他许多国家的情况相比尤为明显,也一直为我国从事劳动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们所忧虑。但值得庆幸的是,与劳动法在法学领域中的弱势地位相反,劳动法学因其内容的特性,其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在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法学以外、与劳动法学具有较强交叉性的学科中都受到空前的重视。正是这些学科对劳动法学内容的一贯热情,才打造了我国劳动法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比较繁荣的今天。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系列教材传统上一直将劳动法学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改革开放的现实社会、经济全球化大环境的影响均对劳动法学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有着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包括政府决策层和每一个劳动者。劳动法学所涉及和研究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宏观的问题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微观的问题包括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合同制度等。还有劳动实体法中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标准问题等,劳动程序法中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无不是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之一。这些现实中不断涌现的新课题为我国劳动法学的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而这个广阔的空间将会吸引更多人对劳动法学的关注、投入和贡献。
劳动法学所涉及的问题常常可以吸引许多人的视线,但要保持对它的兴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学好劳动法学,要耐得住枯燥,因为它涉及到许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要耐得住艰辛,因为它有时还需要从其他诸个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
本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多年从事劳动法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与学者的成果。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现阶段我国劳动法教学和研究承上启下的作品之一。
本书的特点在于:第一,全书所用资料详实,并且所引用的法律和法规为最新(截止到2004年7月),而这一特点对于应用学科的劳动法教科书来说尤为重要;第二,本书注意介绍了2004年我国劳动法学领域中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国际劳动法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有利于引起读者对有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第三,本书在大部分章 的后面介绍了比较典型的案例,这些案例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劳动法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受到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同时,由于本书的以上特点,它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共七章。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有:
石美遐:第一、四章;
方江宁:第三、五、七章;
李涛:第二、六章。
全书由石美遐定稿。本书在成稿的整个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国内专家、学者的论文、著作。另外,本书的撰写还得到了
虽然本书的作者以尽量严谨的态度和辛勤的劳动完成书稿,但书中仍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作为编者和作者,我们希望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学生多提宝贵意见和修改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动法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石美遐
2004年8月于北京
目录:
第一章 劳动法基本理论(1)
第一节 劳动法的概念与特征(2)
第二节 劳动法的适用对象(7)
第三节 劳动法律关系(11)
第四节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27)
第五节 劳动法基本原则(32)
本章小结(42)
关键概念(42)
复习思考题(43)
应用案例(43)
第二章 劳动法产生的条件和历史沿革(47)
第一节 劳动法产生的条件(48)
第二节 外国劳动法历史沿革(50)
第三节 我国劳动法历史沿革(55)
本章小结(68)
关键概念(69)
复习思考题(69)
应用案例(69)
第三章 劳动关系调整法(75)
第一节 劳动合同法(76)
第二节 集体合同法 (106)
第三节 单位内部劳动规则(117)
第四节 员工民主管理法(124)
本章小结(128)
关键概念(130)
复习思考题(130)
应用案例(130)
第四章 职业保障法(135)
第一节 促进就业法(136)
第二节 职业培训法(159)
第三节 社会保险法(169)
第四节 企业内部员工福利法(202)
本章小结(205)
关键概念(208)
复习思考题(208)
应用案例(208)
第五章 劳动争议处理法(211)
第一节 劳动争议处理概述(212)
第二节 劳动争议调解(220)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226)
第四节 劳动争议诉讼(235)
第五节 集体合同争议处理(247)
本章小结(249)
关键概念(250)
复习思考题(250)
应用案例(251)
第六章 劳动监察(253)
第一节 劳动监察概述(254)
第二节 劳动监察的主体和客体(258)
第三节 劳动监察的职责和程序(263)
本章小结(267)
关键概念(268)
复习思考题(268)
第七章 法律责任(269)
第一节 违反劳动法责任概述(270)
第二节 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275)
第三节 劳动者的法律责任(283)
第四节 其他劳动法主体的法律责任(284)
本章小结(289)
关键概念(289)
复习思考题(290)
应用案例(290)
主要参考文献(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