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书屋

首页 > 法律书屋 > 理论书屋 > 正文

劳动法学

来源:姜颖
3053
2007/8/13

姜颖

 

 

书名:劳动法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系列教材)

作者: 姜颖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字数: 385 千字 

定价: 32.00

出版日期: 20077

 

 

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普通本科教材,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系列教材之一。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及理论,并科学地处理了教材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使读者在对劳动法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的同时,又对我国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另外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吸收、总结了以往教材编写的一些经验,照顾到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规律,每一章内容均以引导案例开篇,在正文后附以案例分析和研究性学习,启发读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本书既适合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劳动法学理论、制度所用,同时适合非法学专业人士了解劳动法方面的知识,也可供实务部门工作人员参考。

 

  

序言:

要重视和加强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精品系列教材总序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孙宝树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关系是工业化时代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在企业转制、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形势下,我国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处于“矛盾凸显期”,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它不仅涉及数以亿计劳动者权益的实现,还涉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加大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力度,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职工权益的实现与劳动关系的稳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把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中心任务,强调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我们党在发展理念与指导思想上,对于人的问题、对于劳动关系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健康协调、职工合法权益进一步实现和保障、改革和建设各项事业顺利推进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是工会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会工作方针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站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与工会工作全局的高度,重视加强对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从国情、会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把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深刻分析不同性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关系的区别,准确把握劳动关系研究的方向、目标与重点。要深入研究和正确处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关系以及劳动者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关系,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调处等方面,探索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实现条件,促进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为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普通本科高校,既承担着学历教育、工会干部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任务,也承担着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的任务。作为全国最早批准劳动关系本科专业招生的高校,全面加强劳动关系学科建设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学院一大批素质较全面、科研能力较强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工会理论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套精品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既是加强劳动关系学科教材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对学院劳动关系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当然,由于劳动关系仍然处于深刻变化的过程之中,也由于这一学科的开创性,本丛书可能在一些方面还不够成熟,还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挖掘与实践的进一步推进。希望它的出版,对于提高劳动关系学科的教学水平,深化劳动关系研究,推动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人才培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和重视研究劳动关系问题,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前言:

 

劳动权是现代国家普遍确立的一项基本人权,我国《宪法》第42条对此做了明确规定。为了落实宪法关于公民劳动权的基本规定,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早在199475日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该法自1995年实施以来,我国还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性的、补充性的规定,从此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走上了逐渐完善的道路。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较为剧烈的变迁,我国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已在一些方面显得不相适应,并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其过于原则性的弊端。为了弥补《劳动法》的不足,全国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加快了劳动法律立法的进程。可见,劳动法制的完善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构建科学、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依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法制,完善劳动法制是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我们相信,劳动法制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重要。

 

劳动法学在我国是一个既有着较长历史又面临很多新问题的发展中学科,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构建。而劳动法学在法律院校中一直作为选修课,受重视的程度十分有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作为专门从事劳动关系教学研究的学院,开设《劳动法学》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间,学院有大量教师为劳动法学的教学与研究作出了贡献,因此这本教材凝聚了这些教师多年的教学和研究成果。然而,受制于种种原因,我院一直没有推出能够全面代表我院教学与研究水平的劳动法学教材。随着我院从成人培训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的过渡,办学水平、层次、规模均有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组织我院从事劳动法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集体编写了这本《劳动法学》教材。

 

本教材的框架、体例及内容、结构,均由参加编写的教师集体讨论确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教材写作力求准确解释现有法律、法律规定,同时,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劳动法制的发展趋势作了一定的介绍。劳动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法学部门,劳动法学的教学必须关注实践,本教材在写作上引入了案例探讨等实践性的内容。因此,本教材不仅在理论上准确介绍了劳动法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同时紧密联系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本教材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主任姜颖教授担任主编,王向前副教授担任副主编,负责教材编写工作的统筹和组织协调,以及对各章的修改和审订。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及分工如下:

 

第一章由王向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撰写;

第二章由李文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讲师)撰写;

第三章由王守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讲师)撰写;

第四章由姜颖(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教授)撰写;

第五章由郑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授)撰写;

第六、八章由霍起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撰写;

第七章由高战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讲师)撰写;

第九章由余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讲师)撰写;

第十章由杨冬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教授)撰写;

第十一章由张丽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讲师)撰写;

第十二章由张喜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撰写;

第十三章由宋艳惠(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教师)撰写;

第十四章由孙德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撰写;

第十五章由林燕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教授)撰写。

 

值此教材付梓之际,谨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同志,以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领导和科研处的同事,致以诚挚的谢意!

 

姜颖

20076 

 

 

目录: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1

第一节劳动法的基本概念2

一、劳动法的概念2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3

三、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的概念5

第二节劳动法的基本特性7

一、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的社会关系7

二、劳动法的调整本位是“劳工利益本位”8

三、劳动法的调整原则是“权利义务法定与约定相结合”原则9

四、劳动法的调整机制是“法定限制约定,团体约定限制个体约定”的立体调整机制10

五、劳动法是不同于公法和私法的独立法律部门11

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2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12

二、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3

第四节劳动法的基本体系15

一、劳动法的体系15

二、劳动法的法律渊源16

三、我国劳动立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17

第五节劳动法的基本法律关系18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18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18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19

四、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19

五、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20

第六节劳动法的基本历史20

一、外国劳动法的基本历史20

二、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历史22

本章小结24

背景材料24

复习思考题25

案例分析25

研究性学习26

参考书目26

 

第二章劳动权利专论(27

第一节劳动权利概述28

一、从权利、权利与法的关系说起28

二、劳动权利的概念和内涵29

三、劳动权利的特征31

第二节劳动权利的主要内容34

一、劳动权利的基本范围34

二、劳动权利义务主体的义务38

第三节劳动权利的实现和救济40

一、劳动权利的实现40

二、劳动权利受到侵害的法律救济41

本章小结43

复习思考题44

应用案例44

研究性学习44

参考书目45

 

第三章就业促进制度(47

第一节概述48

一、就业和失业48

二、就业方式50

三、就业促进制度的概念和内容51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管理55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和特征55

二、劳动力市场准入规则56

三、劳动力市场业务规则57

第三节就业服务58

一、就业服务的概念58

二、就业登记59

三、就业指导60

四、职业介绍60

第四节职业培训60

一、概述60

二、职业培训的种类62

三、职业技能鉴定63

第五节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64

一、妇女就业保障64

二、残疾人就业保障64

三、退役军人就业保障65

四、少数民族人员就业保障66

本章小结66

复习思考题67

应用案例67

研究性学习67

参考书目67

 

第四章劳动合同制度(69

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70

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点70

二、劳动合同制度的立法与实践72

三、建立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75

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订立76

一、劳动合同的内容76

二、劳动合同形式79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80

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83

一、劳动合同的履行83

二、劳动合同的变更84

第四节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85

一、劳动合同的解除85

二、劳动合同的终止88

第五节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90

一、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90

二、工会在劳动合同制度中的法律地位90

本章小结91

复习思考题92

应用案例192

应用案例293

研究性学习93

参考书目93

 

第五章集体合同制度(95

第一节集体合同制度概述96

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概念96

二、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一般特点98

三、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历史与现状99

四、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功能与作用104

第二节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106

一、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主体106

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的内容107

三、集体合同制度的运行107

四、集体合同的法律责任和争议处理108

第三节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109

一、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的历史回顾109

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现状110

三、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113

本章小结116

复习思考题116

应用案例116

研究性学习117

参考书目117

 

第六章工时制度(119

第一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概述120

一、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的概念120

二、工时立法的意义121

三、工时制度的立法原则122

第二节工作时间122

一、标准工时122

二、特殊工时123

第三节休息休假125

一、休息时间125

二、法定节假日126

三、探亲假126

四、年休假127

第四节延长工作时间127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127

二、延长工作时间的限制127

本章小结128

复习思考题 129

应用案例1 129

应用案例2 129

研究性学习 129

参考书目 130

 

第七章工资制度(131

第一节工资制度概述132

一、工资的概念、特征132

二、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133

三、工资集体协商制度137

第二节工资形式139

一、计时工资140

二、计件工资140

三、奖金140

四、津贴和补贴140

五、年薪141

第三节最低工资制度141

一、最低工资的含义和作用141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及调整143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适用范围145

四、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法律责任146

第四节工资支付法律保障146

一、工资支付的方式146

二、工资支付的主体与对象147

三、工资支付的时间148

四、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149

五、工资的代扣和扣除152

六、欠薪支付保障154

七、工资支付的法律监督156

本章小结156

复习思考题156

应用案例157

研究性学习157

参考书目157

 

第八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159

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概述160

一、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概念160

二、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意义161

三、我国劳动安全卫生立法的指导方针161

第二节安全生产制度161

一、安全生产制度概述161

二、安全生产管理体制162

三、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义务162

四、劳动者(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166

第三节职业病防治制度167

一、职业卫生制度概述167

二、职业病的前期预防168

三、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防护与管理169

四、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的保护172

第四节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173

一、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的分类173

二、伤亡事故报告174

三、伤亡事故调查174

四、伤亡事故处理175

本章小结175

复习思考题176

案例分析176

研究性学习176

参考书目176

 

第九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177

第一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179

一、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含义179

二、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保护的意义179

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180

一、女职工特殊保护的立法概况180

二、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181

三、女职工特殊保护的法律救济184

四、女职工特殊保护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184

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187

一、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立法概况187

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188

三、违反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法律责任及法律救济190

四、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实施现状及其改进191

本章小结193

复习思考题193

应用案例194

研究性学习194

参考书目195

 

第十章用人单位规章制度(197

第一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概述198

一、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概念198

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立法200

第二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程序201

一、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内容201

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203

第三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206

一、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及其表现206

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关系208

第四节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209

一、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209

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立法的完善212

本章小结215

复习思考题215

应用案例215

研究性学习216

参考书目216

 

第十一章社会保险制度(219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220

一、 社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220

二、 社会保险关系主体222

三、 社会保险的内容223

第二节养老保险法律制度224

一、养老保险概述224

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225

三、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225

四、养老保险的给付待遇226

五、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28

第三节医疗保险法律制度230

一、医疗保险制度概述230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231

三、补充医疗保险233

第四节失业保险法律制度234

一、失业保险概述234

二、失业保险的适用范围235

三、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和发放235

四、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条件236

五、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期限237

六、失业保险待遇项目及标准237

第五节工伤保险法律制度237

一、工伤保险概述237

二、工伤认定238

三、工伤保险待遇240

第六节生育保险法律制度241

一、生育保险的概念与特点241

二、生育保险的社会功能242

三、我国的生育保险待遇242

本章小结243

复习思考题243

应用案例1244

应用案例2244

研究性学习244

参考书目245

 

第十二章工会制度(247

第一节工会法的概念248

第二节工会组织250

一、工会组织对象250

二、工会系统组织结构250

第三节工会的性质与职责255

一、工会的性质255

二、工会的基本职责256

第四节工会的权利和义务258

一、参政议政之权利和义务259

二、保障职工参加企业管理之权260

三、行使协商权,共同处理突发事件260

四、指导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代表职工进行集体协商261

五、保护职工劳动权益261

六、维护基本的劳动权益,依法调查、监督企业261

七、参与劳动争议处理权262

本章小结262

复习思考题263

应用案例263

研究性学习264

参考书目264

 

第十三章劳动监督检查制度(265

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266

一、劳动监督检查的概念和特征266

二、我国劳动监督检查体系267

第二节劳动监察制度268

一、劳动监察的概念与特征268

二、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269

三、劳动监察主体270

四、劳动监察事项271

五、劳动监察的实施271

第三节工会监督制度277

一、工会监督概述277

二、工会普通劳动监督制度278

三、工会劳动保护的监督制度279

第四节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282

一、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概述282

二、劳动法律责任的要件282

三、行政责任283

四、民事责任286

五、刑事责任287

本章小结288

复习思考题288

应用案例288

研究性学习289

参考书目290

 

第十四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291

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292

一、劳动争议概念292

二、劳动争议的特征293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种类293

第二节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和基本原则294

一、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294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原则295

第三节劳动争议处理体制297

一、劳动争议处理机构297

二、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298

三、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依据300

第四节劳动争议调解制度301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概念301

二、劳动争议调解的特征301

三、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301

第五节劳动争议仲裁制度305

一、劳动争议仲裁的概念305

二、劳动仲裁的原则306

三、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组织307

四、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309

五、劳动争议仲裁程序309

第六节劳动争议诉讼制度311

一、劳动争议诉讼的概念311

二、劳动争议仲裁与劳动争议诉讼的衔接311

三、劳动争议诉讼程序312

本章小结312

复习思考题312

应用案例1312

应用案例2313

应用案例3313

研究性学习314

参考书目314

 

第十五章国际劳动法律制度(315

第一节国际劳工标准概述316

一、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和形式316

二、国际劳动立法的创立316

三、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317

四、国际劳工标准的特点 318

第二节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国际劳工标准的组织320

一、国际劳工组织320

二、国际劳工组织的机构320

三、唯一具有三方性的国际组织321

四、中国与国际劳工组织322

第三节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323

一、核心国际劳工标准323

二、优先国际劳工标准326

三、一般国际劳工标准327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的作用329

一、国际劳工标准对劳动关系调整的作用329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劳动法律调整的特点332

三、国际劳工标准对中国劳动立法的影响333

四、参照国际劳工标准,完善中国劳动立法334

本章小结336

复习思考题336

研究性学习336

参考书目337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