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首页 > 学术前沿 > 社会法基础理论 > 正文

社会理性与社会保障法

来源:刘诚
3011
2006/9/12

刘诚(扬州大学政法学院)

 

摘要:目前,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思想基础(思想文化渊源、理念、观念)和理论来源的论述都无法说明社会保障法制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思想和理论进行逻辑分析,寻找社会保障法的逻辑起点。寻求逻辑起点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寻找现有理念和理论的共性,二是追溯其根源,三是构建新的理论。

 

关键词:社会理性;社会保障法;逻辑起点

 

要探讨社会保障法的逻辑起点,首先应该对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有一个正确认识。

 

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在于,社会保障法是表现为国家意志的、预防和解决人们在以保证每一个人的生活安全、维持基本生活并保证生活质量从而保证生存权和发展权为目的的社会互助过程中发生的行为冲突,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强制性行为规范。社会保障法的互助形式是多样化的,包括通过国家的互助、通过社会组织的互助、通过家庭的互助和民间的直接互助。

 

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有学者也进行过论述,认为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在于,社会保障法是生存权利保护法、市场经济保护法和关于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法。但这一结论显然存在问题,一是遗漏了社会互助这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方法,二是将社会保障法的次要的派生性现象(保护市场经济和调节收入分配)归纳为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需要指出的是,在法律体系中,民法建立在主体平等假设基础上,但实际上主体是不平等的。由于家庭的世代延续,必然导致人生来财富上不平等。财富上的不平等就会导致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就会导致工作的机会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是一个不断放大的过程,开始微小的不平等最后将导致极端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不断扩大,必然对部分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构成威胁。因此,需要进行社会保障立法,通过社会互助,在机会均等和结果公平之间实现必要的平衡,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积极人权)。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法的理念、思想基础(思想文化渊源)和理论学说主要有人道主义、社会平等思想、慈善思想、人权—生存权思想、社会连带思想、仁爱思想等理念,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等理论。然而,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理念和理论都与社会保障法制没有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现有理念和理论都无法说明全部社会保障法制现象。

 

首先,人道主义、慈善思想和仁爱思想只能说明自愿的社会救济行为,无法说明强制性社会保障行为、无法说明公民为什么有社会保障权。人道主义行为也好,慈善行为也好,仁爱行为也好,都是自愿的、高尚的道德行为,没有强制性;这些行为只是公民的自由,而不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物质帮助也不是公民的权利。而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公民参加社会保障的义务,也赋予了公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权利。

 

其次,人权-生存权理论与社会保障法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一是人权-生存权都基于先验判断,缺乏经验基础;天赋人权只能说明人类整体、说明人们不可剥夺的权利(消极人权),不能说明个别人、也不能说明人们享受物质帮助的权利(积极人权)。如美国一直信奉人权理论,但35年以前并没有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二是人权-生存权理论没有说明保障生存权的方式(保障生存权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社会保障法只是方式之一),即没有反映出社会保障法的本质方法——社会互助,因此不能推论出社会保障法制。三是反对人权的国家也存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民主主义也好、福利国家理论也好,与社会保障法都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反对这些理论的国家也都存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二是都没有反映社会互助这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特征。

 

第四,福利经济学只是说明了平等分配的优点,不能说明社会保障法制现象。社会平等理论亦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任何国家都没有实行平均分配,二是没有反映出社会保障法的本质特征——社会互助和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

 

第五,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只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客观上促进了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与社会保障法也没有必然的关系。一是干预经济并不必然导致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二是这一理论根本没有反映出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此外,社会连带理论本身也没有说明社会保障法律现象。一是社会连带理论只是对人类社会存在的连带关系这一现象的认识,并没有进一步说明人类基于社会连带关系而采取的措施。二是社会连带理论限于认识论范畴,基本没有论及价值论和方法论,更没有提出社会互助问题和保障生存权问题。

 

总之,现有这些理论尽管都对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都不能说明全部社会保障法制现象;社会保障法制的根据迄今为止仍然是感性认识或先验命题。

 

鉴于上述思想和理论涉及人性问题,有必要对人性进行分析。人性指人类的共性;人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性中的社会属性包括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

 

理性有两种含义,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理性的另外一种含义是划分认识能力或认识能力发展阶段的用语,这方面存在不同认识。主要观点有五种,一是斯多葛派的观点,认为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二是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才是最可靠的、理性是知识的源泉。三是18世纪法国的唯物论,认为凡是合乎自然和人性的就是理性、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惟一标准。四是康德哲学,认为理性是位于感性和知性之上的超经验的理念,是认识无限的、绝对的东西的能力。五是黑格尔哲学,认为理性是辩证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最完全的认识能力。总结这些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理性实际上有三种含义。一是人的本性、即人性,二是科学的思维能力,三是自然法则或对自然法则的科学认识。另外,从实践中理性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来看,理性也是这样。如理性认识中的理性是指科学;说某人具有理性,则理性指的是冷静而严密的思维能力;而理性经济人的理性则指的是人性的特征,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本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理性作出如下定义:理性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和合理行为能力,是人性的本质特征。这一定义反映了理性这一概念的全部含义。理性在认识世界方面指抽象性,在评价世界方面指客观性,在改造世界方面指合理性。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理性表现为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价值论角度来看,理性表现为正确评价主客体关系的能力;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理性表现为正确改造世界的能力。理性这一名词实际上既是形容词,又是名词。其本质是共同的,即指人所特有的反映能力、评价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经验领域,理性与感性相对立;在思维领域,理性与冲动想对立。需要指出的是,理性与经验、超验等概念并非对立概念;经验与先验和超验相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相对立。

 

考虑到理性的应用概念与社会合作密切相关,有必要对合作这一概念进行讨论。目前,合作的概念没有定义。但总结合作的使用,比如合作经营、合作社、合作项目、合作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其共性,即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达成公识、相互配合的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合作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行为,即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或实现各自的利益而作出努力,包括一方首先作出努力另一方面响应、一方作出让步另一方面放弃斗争、双方同时作出努力。合作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是共存的前提;合作与对抗或斗争是反义词;合作是永恒的、斗争是暂时的,合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合作是斗争的停止,也是斗争的结果。譬如,德国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就是合作行为,是专制政府向工人作出的让步行为,这是工人斗争的结果,同时也产生了工人放弃斗争这一新的结果。合作属于人类的理性,我们不妨称之为合作理性。

 

单方面的给予并不一定是合作,但单方面的取得肯定不是合作。换句话说,合作是一种双赢的行为。譬如谈判,包括交易谈判、停战谈判等。停战谈判之所以是一种合作行为,是因为战争对双方都是伤害,停战对双方都有好处。

 

合作以价值取向为标准可以划分为积极合作和消极合作,积极合作是为获得更多利益而进行的合作(如合作经营),消极合作是为减少损失(即以较小的利益损失保护较大利益)而被迫进行的合作(如停战谈判、向绑匪交赎金等);以主体行为的时间顺序为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主动合作和被动合作,主动合作是首先提出合作动议的行为(如定立合同时的要约),被动合作是响应合作动议的行为(如订立合同时的承诺);以是否作为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作为的合作和不作为的合作,作为的合作是为合作行为的合作(如合资经营),不作为合作是停止对抗行为的合作(如停战、停止罢工、停止闭厂等);以利益的同步性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互利合作与互助合作,互利合作是双方同时获得利益的合作(如市场交易),互助合作是双方利益获得不同步的行为(如社会保险)。上述四种线性划分综合起来,构成了合作关系的四维空间,从而形成了十六种合作关系。即作为的积极主动的互利合作,如合作经营的要约;作为的积极被动的互利合作、如合作经营的承诺;作为的消极主动的互利合作,如雇用其它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处理事故的行为;作为的消极被动的互利合作,如同意合作进行事故处理的行为;不作为的积极主动的互利合作,如出租空闲场地的广告;不作为的积极被动的互利合作,如同意对方租赁自己的空闲场地;不作为的消极主动的互利合作,如提出停战谈判要求并主动停火;不作为的消极被动的互利合作,如同意停战谈判并响应对方停火行为而随之停火,等等。

 

目前,关于理性的应用性概念主要是斯密的经济理性,源于其理性经济人理论。至于社会理性,则没有形成理论,只有社会人的说法。

 

笔者认为,理性的应用概念是一种经验概念,是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合作理性即广义社会理性、其认识论基础是人类存在社会连带关系——共存关系,因此需要合作,包括互利合作-经济理性(互利理性)和互助合作-社会理性(狭义社会理性、互助理性)。合作理性的价值论基础在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的本性这一先验命题。合作理性的方法论基础在于,契约是实现社会合作的基本方法,包括经济契约(社会互利契约即市场交易契约)、政治契约(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社会契约)和社会契约(社会互助契约即社会保障契约)。

 

人的合作理性(广义社会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领域的社会互利理性,二是社会保障领域的社会互助理性。人类的这一合作理性是人类社会长期实践的产物,是基于对人们之间存在的社会连带关系的认识而达成的共识、采取的行动。当然,合作理性作为人性的组成部分,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正如经济理性一样),而非人性的全部。并且,不同的人具有这种理性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理性成分多一些非理性成分少一些,另外一些人理性成分少一些而非理性成分多一些。换句话说,人类整体上具有合作理性,而个体的人可能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广义社会理性;作为抽象的人具备合作理性,而作为具体的人可能不具备或较少具备合作理性。因此,合作理性催生了法制,即通过建立强制性行为规范保护合作者、惩罚不合作者,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实现;表现在市场交易领域主要是合同法,表现在社会互助领域主要是社会保障法。

 

合作理性包括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狭义社会理性),是人性的核心、在人性中占主导地位。合作理性的基本结论是,理性的个人主义在发展个人的同时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理性),理性的连带主义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帮助了自己(社会理性);理性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促进了社会利益,理性社会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经济理性在伦理方面表现为商业道德,首先是商业信誉;社会理性在伦理方面表现为人道主义、慈善思想等,首先是互助友爱。

 

合作理性的基础和逻辑前提是人类有生存的权利、需要生存和发展,这是公理、是无需证明也无法证明的、是一个先验命题,其它结论都以这一命题为逻辑起点。因为生存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前提,人类如果不存在了,其它一切无从谈起。当然,人类的生存本能和欲望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生存本能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在整个动物界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但这不足以说明人类存在的必要性。换句话说,生存权是人类自我赋予的权利,生存本能和欲望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性。

 

总结人权和生存权理念、慈善思想和人道主义等理念,不难看出,其共同的经验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社会连带关系,因而需要通过社会互助以解决个人的生存风险,从而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基于上述经验认识,逐步形成了社会理性。也就是说,社会理性是人权-生存权理念、慈善思想和人道主义等理念的共同基础。这些理念都是社会理性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反映了社会理性的特点。换句话说,人类要生存和发展这一先验命题是共同的价值判断(人的生存本能使然、生存本能不仅是人的天性也是动物界的共性)。而人类社会存在连带关系即存在共生关系(生物界也存在共生关系)、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共存,因此产生了人权、慈善、人道主义等理念和理论。

 

目前,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都是先验的、没有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也没有达成共识。比如人权理论,最早的说法是“天赋人权”。然而,作为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有所不同。此外,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正义理论等,也都缺乏共识。可见,这些理论说服力都不足。尽管这些理论都自觉或不自觉的促进了人类的共存,但它们都无法解释和说明社会保障法制现象。只有社会理性才能说明社会保障法制现象,才能推论出社会保障法制。社会理性既是社会保障法制的人性基础,也是其逻辑起点;社会理性同时也是人权理论、慈善思想、人道主义等理念和理论的共同的人性基础和逻辑起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即人类具有社会理性,人不仅仅是理性经济人,而且是理性社会人。这一结论是与理性经济人结论并行不悖的结论,反映社会人的理性、即互助合作思想。社会理性是基于对社会连带关系的认识而产生的社会互助合作思想,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性人既是理性经济人,又是理性社会人;社会保障法治是社会理性的产物。社会保障法的认识论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社会连带关系;价值论基础是,人类的生存本能和发展欲望天然合理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方法论基础是,社会互助是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有效方法、社会互助需要强制性规则约束。一句话,社会理性是社会保障法的人性基础和逻辑前提。

 

[参考文献]

 

[1]沈宗灵 法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方乐华 社会保障法论[]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分享到:

在线调查

Online survey
2010年11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社会保险法》,作为我国社会保险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层级的规范性文件,您对其实效的预期:
该法的实施将极大的提升公民社会保险权益的保障水平
该法规定过于原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现状
该法的实效,取决于多重因素,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