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去年岁末,导
今年4月我从美国回来,师弟晓龙找到我说先生希望我为这本《情缘集》写个序,心里既欢喜又忐忑。欢喜的是:先生委此重任于我,足见对弟子的信任,弟子也可借此宝地弥补庆典缺席的遗憾;忐忑的是:一者先生桃李满天下,高朋达四海,自己恐难与之同辉;再者先生学富五车,德高望重,而自己文笔疏浅,唯恐难以将先生的才学与品行表达完全。但师命难违,只好欣然受命,只愿先生和各位能够体谅,在这平淡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我的感恩之心和祝福之情。
与先生结“缘”是在1984年的秋天,那年我从中山大学考进人大法律系读民法研究生,有幸投入先生门下,是学生的一大幸事。当时,除了先生外,佟柔教授、郑立教授也是学生的导师,他们都是学界鸿儒,对于尚显稚嫩的我,可谓高山仰止。而当时对于他们的印象,仅仅是考研期间,曾熟读多遍他们撰写的《民法原理》。怀着对导师们的无限崇敬与初次远离家门的激动,我踏上了北行的列车,开始了与先生的“师生之情”。
初见先生,心里不免有些紧张,而先生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他关切地问我父母在家怎样,从南方到北方生活是否习惯等等,在先生的嘘寒问暖中,我紧张的情绪慢慢舒缓,也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先生的距离,使得我喜欢上了人大当时并不美丽的校园,从此,开始了我与先生的研究生三年的师生情谊。记得当时先生和佟柔老师、郑立老师共同给我们讲授民法课,三位老师风格迥异,各有风采。先生讲课的特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引经据典,虽然内容很多但思路清晰,表达起来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许多课堂内容至今仍记忆犹新。是三位大师共同引领我们进入民法这一博大精深的殿堂。课余,我们几个同门师兄妹们经常到先生家小聚,先生经常告诫我们,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要学好法律,必须深入社会生活。那些年,先生也身体力行,经常利用假期外出做调研,并让我们看他做的一本本的调研笔记。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在先生的督促指导下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论文完成后,佟柔老师给予了很高评价,并帮我推荐发表。1996年,我又与先生再续“师生之情”,在先生的鼓励下,报考了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再次
研究生毕业后,我有幸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我在人大民商法教研室这一光荣集体工作和学习的生涯,也开始了与先生的“同事之情”。人大民法教研室是在先生、佟柔老师、郑立老师、杨大文老师、刘素萍老师、李景森老师、关怀老师等前辈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在很长时间里,先生担任教研室主任。作为年轻一辈的民商法教研室成员,除了学生,还有王利明、楚建、龙翼飞、郑立群、贾林青、郭峰、叶林、姚辉等师兄师弟们。前辈们严谨治学、宽厚待人,引领着我们一步步从稚嫩走向成熟,也使得民商法教研室像一个大家庭,充满着活力和融洽。对于今日人大法学院及民商法教研室的辉煌,先生们功勋卓著。尽管,如今由于年岁渐高,先生已不如从前承担那么繁重的教学任务,但是先生对于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仍然不离不弃,至今还每年招收博士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与先生因“缘”生“情”,先入先生门下,后又与先生同事,先生不仅教授学生法律知识,更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教会学生做人之道。先生多次向学生谈起其人生关键时刻的选择。先生生于乱世,自1947年求学曾有“北有朝阳,南有东吴”美誉的朝阳大学,走上法律之路。尽管历经这样或那样的动荡,但是,先生却矢志不渝,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于民商法的研究与教学。作为新中国民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先生一生笔耕不辍,著书无数,还多次参与国家的立法、司法活动,先后参与了民法典(草案)、民法通则、破产法、公司法、海商法、保险法、担保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起草工作和立法研究活动,对中国民法学的体系构建和发展、以及中国的法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先生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民商法学事业。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坚毅。1996年,先生已近古稀高龄,却仍然和我们青年教师一起远赴河北的贫困地区支教,并且,解囊资助数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是一种关爱他人、心系弱者的豁达。2000年,先生指导的吴汉东博士的学位论文成为惟一荣获当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法学类论文,先生作为指导老师获得了一笔数目不大的奖金。先生却毅然将其中的大部分捐献给法学院作为贫困生的助学金,并且将剩下的一部分捐给了教研室作为活动资金,而自己却所取甚少。这是一种无视名利的淡泊。先生品正德馨,宛如我人生航道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学生能正确前行。先生的言传身教,使我渐渐懂得了为人师的真正意境——从教尽责,默默耕耘。
翻看《情缘集》汇编的书稿,发现里面的名字和面孔都是如此的熟悉和亲切,有曾施教于我的老师,有享誉学界的前辈,有早已事业有成的师兄弟和同学,还有仍在先生门下苦读的学弟和学妹。书稿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诗词、散文、回忆录、书画作品还有媒体的采访。仔细品茗这些真切的文字和珍贵的图片,不由轻轻吟咏。从大家发自肺腑的赞美之词中,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先生的德高望重!
文字在笔尖缓缓流露,时常停笔沉思,追忆往昔。日月更替,岁月流逝,我已不再是当初那个稚嫩的民法研究生,先生也不再是那个身着中山装的青年才俊,然而,与先生的师生情谊在岁月的酿造中愈发醇厚。回想起当初求学人大时的情景,先生的点滴历历在目,而如今先生已是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不由感慨岁月催人。
从1950年至今,先生从教已有55载有余,岁月已老,先生却矢志不渝,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从教尽责之志,无求仕下海之心。默默耕耘勤贡献,只盼桃李满园春!”
人生能有几个55年呢!如先生这样更是难能可贵。在此,对
愿先生:身体安康,心境愉快!